近日随新交的同道朋友经屯溪、婺源、景德镇到龙虎山游玩。在龙虎山虽匆匆一日却印象深刻,上清河上游泸溪源于资溪高阜山,下游为白塔河在余江流人信江,绵延40来公里从东南至西北贯流整个景区。怪岩奇峰、丘陵梯田与碧水泸溪组成了龙虎山壮美秀丽绝佳胜地。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境内,本名云锦山。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一代天师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因此得名。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由红色砂砾岩组成。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然文化双遗产地 ;龙虎山更因是中国道教发祥地而闻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龙虎山主要风景区由上清宫景区、天师府景区、龙虎山景区、仙水岩景区、岩墓群景区、象鼻山排衙石景区、独峰马祖岩景区,55个景点、261处自然人文景观组成。
随团旅游行程匆忙,我们仅看了鸬鹚捕鱼悬棺吊升,爬了景点象鼻岩,坐了竹筏泸溪漂流,最后去了天师府。至于形似阳刚男性海拔118米柱高约60米,位于天鹅湖东的金枪峰,我们只能远远观看。
龙虎山仙水岩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临水的陡险峭壁光滑平展,星罗棋布着形态各异的天然岩洞,低处30-50米,高处则达300余米。从泸溪河上或对岸眺望,隐约可见岩洞口或有木桩或封木板,随处可见暴露的棺椁。古越人经受了太多的战争和灾害之苦,梦寐以求宁静太平,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选择了将祖先安葬于凌空绝壁之上,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优美环境中能得到永远的安息,久之而形成了独特的崖葬景观。这些二千五百年前古越人的悬棺,因洞穴高不可攀无从入内,安葬方法、所藏之物多少世纪以来仍为不解之谜。尽管是千古之谜,但人们仍然对其进行了多种实现方案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景区所采用最原始的杠杆原理进行吊装演示,便是其中最为直观的可能方法。
象鼻岩景点爬山也就5-10分钟,在栈道上看远处金蟾望月般的岩石和近景似象鼻的山崖感觉尚不错。象鼻岩因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与桂林象鼻山比差强人意。
从上游码头坐竹筏在泸溪河上漂流观景是游玩龙虎山景区最惬意的。十里画廊一路漂来,精华尽展,雨后天晴的泸溪河上筏工把龙虎山美景神话串联两岸,让游客更好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
人在画中游,筏在仙境漂。披不得的“云锦”山势陡立如斧劈刀削,崖壁色彩斑斓似巨幅云锦从天展开;越过石鼓掉头回望,是高尔基或为鲁迅的侧面剪影?“文豪”峰果如其名,鲁迅先生曾言“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呵呵,想必他是到龙虎山寻根来了;采不得的“仙菇”朝天笑,十大美景中的“千里有缘仙菇现”传说是八仙过海时从龙王那里摘的仙菇;狮身人面像、仙人城、仙风桥、脸谱石在两岸逐一展现,仙水岩状似城垣平坦宽阔被称为仙人城,与对峙的河豚堡山峰形成天堑,人称“一线天”,合称“试剑石”,传说张天师初到龙虎山炼丹修道,土地爷不肯,疑其本事,张天师凭印、符召劾万灵,挥宝剑开天劈地,土地爷吓得连连叩头,同意天师在龙虎山修道,愿为天师效劳。现在两山之间架了“仙风桥”,仙人城峰顶道观“兜率宫”,就是张天师吟诗作画的地方;游客沿岸观看山上的洞穴,以三、四个为组合展开想象的翅膀,会发现岩石犹如表情各异的脸谱;车游筏行都会经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小小的村落许家无蚊村,盛夏季节人们为蚊子所困扰与折磨时,这里却是无蚊的世界。传说当年张天师陪母出游投宿此地,一切都令人满意,就是夜晚的蚊子多得要吃人。孝顺的天师手挥扇子,口念法词,村中的蚊公蚊婆,慌忙带着所有蚊子逃得无影无踪,天师施法得让母亲安然入睡,从此村中再无蚊子敢立足。现在分析可能村子的地理环境好,村边巨大的岩洞栖息着成千上万蚊子的天敌蝙蝠,村子周围生长茂盛的樟树、桉树等植物也起着巨大的驱蚊作用;惟妙惟肖的醉猴峰、很有故事的望尼峰、吃不得的“仙桃”、盛不得的“丹勺”,都是泸溪河的传说和美景。竹筏漂流结束登上仙女岩码头,还能顺路看看配不得的仙女显真容,“大地之母”与遥相呼应的“金枪峰”堪称是龙虎山道教阴阳学说的自然造化。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皆于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两大世家。
天师府是龙虎山最著名的建筑,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迁建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我们这次也特意安排去上清镇参观了天师府。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极为壮观。然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自汉至今,多数宫观早已废圮,唯天师府经历代修缮保存尚可。1983年国务院颁布其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对外开放,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内外善信的赞助下,天师府得以逐年修复,现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遗物。它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建了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等,此外还有味腴书屋、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从而把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
府门临溪耸立,古镇小街东西横穿,面阔五间,高达二丈有余,十几根大木柱,六扇三开大门,中门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道出了天师道与历代皇权的密切关系及追求成仙的渴望。嗣汉天师府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意表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八卦太极图。八卦代表宇宙间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太极图显示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和动态平衡的哲理内蕴。二门红墙绿瓦,脊兽腾飞,设六扇三道门,画有秦琼 、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三对门神六尊像。中门上端悬直匾一块,上书“敕灵旨”三个金字。抱柱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与十八般古代兵器并列两旁,显得十分威严。大堂是天师实施道政的地方,三面红墙,门前建有“塞身亭”,堂后门直通三省堂,中厅正上方横悬康熙十七年“御书“碧城”匾和乾隆七年御赐“教演宗传”匾各一块。堂内置有法台、令旗、朱笔、兵器、御赐半副銮驾,颇显公堂神威。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名“三省堂”,院门书有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院门隐壁浮雕“鹤鹿蜂猴”象征高官厚禄,宰相门第。厅前地面有一绿色园石,名“匝送石”。堂壁挂有墨龙穿云图和祖天师像,东西四壁皆书名诗古画。堂壁上方悬匾三块:“道契崆峒”一匾置中央,“仙派名裔”排于东,“纳甲周呈”列于西。私第还有中厅和后厅。
天师府在道教界有很大影响,府内拥有许多文物古迹,历代书画匾额不计其数,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除了御碑,最有名的是由第四十代天师主持铸造的铜钟,造于公元1351年,重达9999斤。铜钟下端有临川进士朱夏撰文、元代著名道士书画家方从义所书隶书铭文450字。
占地300多亩的天师府环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十字甬道、各殿院园,长青松柏、珍草异木远胜普通王府,府内古木参天,豫樟成林,浓荫蔽日,树龄少则三五百年,多则千年有余。万法宗坛四合院内两株千龄罗汉松盘根错节,一雄一雌峰冠相接,珍稀罕见,更显肃穆威严。
游龙虎山除饱览丹霞地貌胜景,在参观龙虎山博物馆后对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也有了相应的了解,此行可谓收获颇丰。终觉太匆忙,遗漏太多的美景,且周边还有不少景点无暇顾及,有机会自己还将安排更多时间一路再游。
评论